中醫(yī)中藥:中藥煎煮小常識
中醫(yī)中藥大多是通過煎煮服用的,煎藥也是一門大學問。從煎煮的容器、用水、火候到煎煮時間、煎煮次數(shù)都有講究,如果不注意,很容易會影響藥效。下面就教給大家一些中藥的煎藥常識,一起來學習一下吧!
中醫(yī)中藥煎煮常識:
1、正確選用煎煮容器:可選用砂鍋、瓦罐、不銹鋼鍋,忌用鋁、鐵或錫等金屬器具。
2、藥物煎煮前需浸泡:一般中藥煎煮前先用冷水浸泡約30分鐘,使藥物有效成分易于析出,提高煎煮濃度。
3、煎煮用水要適量:使用自來水或純凈水,第一煎加水量以浸過藥面2~5厘米(經驗方法:用手壓住藥面,水浸過手背即可);第二煎加水量比第一煎稍減。
4、正確掌握煎煮火候和煎煮時間:一般藥物,頭煎煮沸后,再煎20—30分鐘,二煎煮沸后,再煎15-20分鐘。
質地較輕或含芳香性成分較多,如解表、芳香化濕、行氣等類藥物,煎煮時間應適當縮短,頭煎煮沸后再煎10-15分鐘,二煎煮沸后5-10分鐘即可。
補虛藥、礦物藥及根莖類等質地厚重堅實、不易揮發(fā)的藥,則應延長煎煮時間。頭煎煮沸后,再煎40-50分鐘;二煎三煎,乃治四煎沸后,再煎30-40分鐘即可。煎煮時間均以藥液煮沸后計算。
5、每劑中藥均需煎煮2次,第二煎的煎煮時間比第一煎的時間略縮短。每次煎煮后需趁熱濾出藥汁,兩次煎煮所得的藥汁混合后分2次服用或遵醫(yī)囑。
6、部分藥物需作特殊煎煮處理:
●先煎藥:珍珠母、龍骨等貝殼、礦石類藥物,因有效成分難以溶出,應先煎煮10~15分鐘后,再放入其它藥材同煎;制附子等含毒性藥材,也應先煎1小時,以減低毒性。
●后下藥:薄荷、荊芥、砂仁等含揮發(fā)性成分的藥材,應在第一煎藥料即將煎至預定時間時,投下此藥同煎5-10分鐘即可。
●焗服藥:肉桂、番瀉葉等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成分易破壞的藥物,用少量開水或剛煎好的藥液浸泡,加蓋焗10分鐘后去渣即可服用。
●溶化藥:阿膠、鹿角膠等膠質、黏性大且易溶的藥物,為其防止粘鍋煮焦,應置于已去渣藥液中,微煮或趁熱攪溶后服用。
●沖服藥:麝香、朱砂等貴重或難溶于水的藥物,需研成細粉,加入煎好的藥液或溫開水中沖服。
●包煎藥:旋復花、蒲黃等帶毛或粉末狀藥材,為防止藥液渾濁并減少對咽喉、消化道的刺激,應用紗布袋裝好后放入鍋中同煎。
先煎藥、后下藥、包煎藥藥在煎煮前均應先行浸泡30分鐘。
7、服藥時的“忌口”問題:服藥期間凡屬生冷、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,都應根據(jù)需要予以避免。此外,除地黃、何首烏忌蔥、蒜、蘿卜,薄荷忌蟹肉,茯苓忌醋,蜂蜜忌生蔥等常規(guī)外,還應根據(jù)具體病情按醫(yī)囑執(zhí)行。
正確的煎藥方式才能夠充分發(fā)揮中藥的療效,如果不了解藥物的特性,一定要在醫(yī)生開藥時問清楚煎煮的時間,次數(shù)等要點,盡量避免盲目不規(guī)范地煎服中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