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健脾祛濕,試下這兩個穴位!
在氣候多變,多雨潮濕的夏季,如果稍不注意,就會被濕氣侵入。夏季的內濕加外濕,很容易困我們的脾,造成脾胃功能在長夏很容易出問題。日常中的健脾祛濕方法有許多,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兩個適合夏季健脾祛濕的穴位。
為何夏季濕氣重
“大暑小暑,上蒸下煮”。
在夏季,溫度高、濕度大,人們常常感覺疲憊、身體沉重,即使睡眠充足也會感覺困倦。
再加上夏季吃冷飲、吹空調比較多,都會引發(fā)濕氣過重。
經常熬夜的人會感覺頭昏腦漲、眼干澀、脹痛,脅肋疼痛等,這些也都是肝膽濕熱的表現(xiàn)。
夏季宜健脾祛濕
茯苓:《中國藥典》中對于茯苓是這么說的,茯苓能利水滲濕,健脾,寧心。
薏苡仁:利水滲濕,健脾止瀉。
雞蛋花:具有清熱利濕、潤肺解毒的功效。
布渣葉:具有消食化滯、清熱利濕的功效。
甘草:具有補脾益氣、清熱解毒、祛痰止咳、緩急止痛、調和諸藥的功效。
陰陵泉,健脾祛濕第一穴
陰陵泉穴屬于脾經上特別好的健脾利濕、消腫利尿的穴位。我們很多人走路逛街多的時候,往往會感覺自己的腿會比較沉,有點脹、酸,這個時候就拍陰陵泉吧!
取穴方法:做好用仰臥或正坐的姿勢,脛骨內側髁后下方45度凹陷處就是陰陵泉穴位的位置。
按摩方法:取最舒適的體位(坐位、仰臥位均可),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側陰陵泉上,按而揉之,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,并產生酸、麻、脹、痛、熱和走竄等感覺,維持一定力度,用拇指對局部肌肉進行左右彈撥。每次按揉5-10分鐘,每分鐘按壓15-20次。每日2-3次。
懸灸方法:艾條點燃后放于穴位上方約3厘米處,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,一般每次灸10~15分鐘,以局部潮紅為度。每日1-2次。
隱白,健脾祛濕第二穴!
隱白穴首先定位是腳,以大腳趾指甲蓋的邊緣做一條橫線,然后以指甲蓋的內測做一條豎線,橫線跟豎線交叉點。用你拇指的指尖的位置,點在這個位置,揉或者按壓,或者借助于家里面的棉簽按壓,每次五分鐘。新經絡公眾號提示脾虛,睡覺容易流口水的朋友,要常按壓這個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