祛濕前,先分清寒熱,三個動作四碗湯膳助力祛濕!
即將進入三伏天,天氣潮濕悶熱,至誠金方也接診了很多由于濕熱引起外感病的患者。
很多南方的朋友,認為自己濕氣重,就會煲一些祛濕湯或者食療方來祛濕。其實,濕邪也分寒熱!如果不辨證再調(diào)理,反而會不利于健康喔。
今天小至就和大家聊聊如何分清“寒濕”和“濕熱”!
▍濕熱還可細分為3種:
濕重于熱:有一點口干,口苦不嚴重,舌苔膩而不黃;
濕熱并重:口干、口苦嚴重些,舌苔黃厚膩;
熱重于濕:特別口干,舌質(zhì)紅,舌苔黃而干,大便干結(jié)。
▍濕熱如何挑選食材?
如果濕重于熱,可用偏涼性的土茯苓、薏米等煲湯;如果濕熱并重或熱重于濕時,可用偏寒性的綿茵陳、蒲公英、雞骨草等。
清濕熱的藥材多偏涼,有時候人體未必能接受,可以適當(dāng)加點陳皮。
推薦兩款湯膳:
綿茵陳鯽魚湯
▍材料:薏米15g,棉茵陳30g,鯽魚2條,瘦肉100g,蜜棗2顆。
▍做法:先將綿茵陳清洗后,和薏米一起用冷水浸泡5-10分鐘;瘦肉飛水,鯽魚去內(nèi)臟洗凈;用油煎魚至兩面微金黃色;將煎好的鯽魚盛入湯煲內(nèi),放入其他材料,加入適量的水,大火煮開后小火再煮1小時,最后加入調(diào)味即可。
▍功效:清熱消暑,除濕利尿。
雞骨草煲豬橫脷
▍材料:雞骨草50g,生姜2片,蜜棗2顆,豬橫脷1條。
▍做法:豬橫脷洗凈水焯后與其它材料一起放進湯煲內(nèi),加入適量的水,大火煮開后小火再煮1.5小時,最后加入調(diào)味即可。
▍功效:清肝降火,健脾祛濕。特別適合平時飲酒較多,肝經(jīng)濕熱,眼紅目赤,煩躁易怒,口干口苦的朋友。
▍寒濕如何挑選食材?
煲湯、炒菜時,適宜加入溫性的姜片、花椒、陳皮、砂仁,能起到苦溫燥濕的作用。寒濕者往往還存在脾胃虛寒,可適當(dāng)加一些健脾的藥材,如茯苓、淮山、黨參。
對寒濕者來說,雞骨草、火炭母、土茯苓偏寒涼,會加重脾胃虛寒,不宜過多食用。
推薦兩款湯膳:
五指毛桃陳皮湯
▍材料:五指毛桃100g,茯苓30g,陳皮1瓣,生姜3片,豬排骨300g。
▍做法:把材料洗凈,豬排骨洗凈斬塊水焯后與其它材料一同放入湯煲,加入適量的水,大火煮開后小火再煮1小時,最后加入調(diào)味即可。
▍功效:益氣補虛,適用于多濕多虛的體質(zhì)。
白術(shù)茯苓排骨湯
▍材料:白術(shù)10g、茯苓30g、山藥30g、大棗2顆、豬排骨100g。
▍做法:把材料洗凈,豬排骨洗凈斬塊水焯后與其它材料一同放入湯煲,加入適量的水,大火煮開后小火再煮1小時,最后加入調(diào)味即可。
▍功效:健脾益氣,利水化濕。
可能有些朋友無法自行判斷是寒濕還是濕熱,那今天小至就教大家?guī)讉€祛濕大穴,通過按揉這些穴位也能達到祛除濕氣的目的!
承 山 穴
膀胱經(jīng)上的祛濕穴
▍取穴:微微施力墊起腳尖,小腿后側(cè)肌肉浮起的尾端即為承山穴。
▍做法:坐姿,將腳踝搭在膝蓋上,剛好將小腿肚面向自己,用手指或按摩錐按揉3-5分鐘。
三陰交穴—陰陵泉穴
脾經(jīng)上的祛濕穴
▍取穴: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(nèi)側(cè),足內(nèi)踝上緣四指寬,脛骨內(nèi)側(cè)緣后方凹陷中;陰陵泉穴同樣位于脛骨內(nèi)側(cè),在脛骨頂端最高的凸起處,往下按壓會按到一個凹陷處,就是陰陵泉穴。
▍做法:先用按摩油或乳液潤滑腿部,再用手指從三陰交穴處開始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,反復(fù)地推3-5分鐘。
足 三 里
胃經(jīng)上的祛濕穴
▍取穴:自然站立,把自己的拇指卡在膝蓋上沿,中指自然往下伸,指尖的位置就是足三里。
▍做法:用指骨或按摩錐按揉足三里3-5分鐘。
◆ ◆ ◆